日子過了就好了嗎?讀陳雪《少女的祈禱》:好好活著,才有機會好了


我認識陳雪老師,不是因為她的小說,而是某一天無意間看見雜誌幫她和早餐人拍的婚紗攝影,而後鍾情於她寫的那些瑣事日常和戀愛課。沒有文謅謅地談論愛情道理,而是非常真誠、白話地自述,看似淺顯的文字卻反而道出最實際的那一面,是真的很有文采的人啊!每每拜讀時我總這樣想著。

只是於此同時,我也納悶,我不知道老師與早餐人之前到底曾有過什麼故事,也不清楚老師為何總是說著自己不會愛人,老是推開別人,隱隱約約明白那必定是有一段往事所致,雖然老師並沒有刻意不提,卻也未曾深入描寫。而如今,在《少女的祈禱》這本書當中,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對於記敘式的自傳散文,我向來不感興趣,或是說習慣當成一次性的讀物,知道、看過便好。然而拜讀陳雪老師的這本新書,帶點時代縮影與大量場景、時間軸的描述,偶爾穿插著似夢似現實的片段,真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我不曉得用津津有味這個詞彙,恰不恰當,畢竟在這個故事裡並非特別的喜劇,甚至對老師來說每日流連夜市早市買賣服裝、母親忽然離家、家中一夕之間負債倒會,還有不斷為了家人、戀人賺錢生活,都曾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書裡的內容的確寫得生動、令人歷歷在目,就算是當成小說來讀,也絲毫不感違和。再再應證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精闢的哲理。



陳雪老師在書末寫道:「我生命裡的故事總是被我一再訴說,可是又無法說得完整,每一次記憶的提取都是片段,而每一個片段卻都有部分遺失,部分被扭曲。於是他們變得像是一種奇怪的圖畫,像是無數張畫面顯像不全的照片,你必須層層疊疊將它們疊加起來,透過彼此間的互補、抵銷、排除,才有辦法從那層疊顯像的畫面中,逐漸看到一個類似全景般的故事。」

書裡的敘事很精彩、頗具張力,但每當我在閱讀的時候,想起這是一個人真實經歷過的人生時,卻又感到一陣揪心,好幾度紅了眼眶。再對應我先前對陳雪老師的印象,對應在《同婚十年》《人妻日記》裡頭,老師與早餐人間平淡而美好的日常,這一切有多麽不容易,那些一度平息卻又風起雲湧的過去,該用恍如隔世來形容嗎?看著老師的惡夢,我想那從未過去。



從 18 歲那年,就立志想寫小說的陳雪老師,也讓我想起自己。我雖沒有那樣乖舛的命運,卻也有自己少女的煩惱,書本同樣恰如其分地接住了我,讓我暫時能脫離現實到那書中的世界。這是後來回想我是為什麼愛上閱讀的時候所理出的頭緒。就連現在閱讀《少女的祈禱》這本書的當下,彷彿也是為了相同的原因。

一連分了幾天看完書,最後一刻幾乎是一鼓作氣看完最後幾個章節,我不知道盼著什麼,可能是希望能盡快看到結尾吧。在近乎從頭參與了陳雪老師的童年後,我企盼能將時間快轉,我明白了過去我所不知的那塊,知悉原來有著這段往事羈絆,對於那些曾經不解的文字也有幾分釋然。



其實最近會看起這本書,是因為工作的關係而因緣際會邀訪到陳雪老師。不過與其說是因為工作才讀這本書,倒不如說我是因為想讀這本書才接下這份工作的。

在看完《少女的祈禱》全書後,我的心還熱熱的,沒有和家人說幾句話便上樓打開電腦,將心中轟轟地想法一股腦兒地打在檔案之中。

書裡的情節還歷歷在目,混雜著投注其中還未消失的情感與即將要採訪老師的期待感交疊在我的心中,儘管到現在我仍對那場專訪要訪的內容毫無頭緒,但我已經迫不及待見到老師,我想見見老師本人,見見這位堅持寫作而成為作家的少女,見見走過歲月洗禮,如今知足常樂,寫下多次觸動我心文字的陳雪老師。



老師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一把青》,在劇中飾演師娘的楊瑾華總說:「日子過了就好了」,日子過了真的就會好嗎?我並不清楚。但在《少女的祈禱》書中,陳雪老師說,她以為自己會在十二歲那年死去,後來她又以為她必然會在二十歲之前自殺,可如今她度過了五十歲的生日,隨著這些被寫出的故事,使她成為了一個說故事的人。

「活著,比我想像中更難,也更簡單。」我還年輕。讀完此書我想告訴 26 歲的自己:振作!好好活著,才有機會盼到日子到頭的好了,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