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葡萄乾蜜處理法」:久仰大名的音樂家系列咖啡豆介紹與品飲心得|手沖小白學習日誌


去年年初時開啟了我對「咖啡」的學習之路,那時只是想著那麼常去咖啡廳,卻千篇一律只知道點「拿鐵」,對於其他的咖啡類型、深入的咖啡口味完全一竅不通好像有點說不過去,於是開始翻書來看。不算是認真研究,但總算是稍微打開了一點對咖啡的認識!


後來我買了手沖器具,開始實驗自己喜歡的豆子風味,深深覺得「咖啡」真是個博大精深的學問,鑽研這條路也實在有趣極了。我會因著好奇為什麼這個咖啡豆沖煮出來是這個味道,然後一個關鍵字一個關鍵字查,進入另一個新的世界。好比今天下午沖「音樂家系列的蕭邦」,就是我覺得寫下這篇小紀錄的契機。

在開始文章之前,先來個免責聲明!!我只是一個喜歡咖啡的門外漢,內文所寫的僅是我查找到的資料與個人體驗感受,用詞遣句有可能稍微與專業知識有些出入,僅供參考唷:


Photo credit by Michael Burrows@Pexels

有自己在家手沖的習慣後,我時常留意他人分享的自烘咖啡店家,抱持著買買看的心態,幾次後發現好幾間店家都會額外贈上一小包豆子或是不同風味的濾掛包,就像是一種愛咖啡人的傳情語言:「喝喝看~也許你會喜歡!」很是讓人心動。

回歸正題,今天開箱的是「喝我咖啡」的豆子,店家附上了兩包音樂家系列的試喝包。音樂家系列算是久仰大名,之前也曾喝過但倒沒有認真研究過,因此沖煮完後我一邊品味,一邊搜尋關於這系列的知識。

印象中第一次喝到音樂家系列的咖啡豆是「巴哈」,那是除了酒香處理法外,我第一次喝到酒感那麼強烈的咖啡。今天再喝「蕭邦」喚起我當時的記憶,於是決定從「葡萄乾日曬處理法」開始查起。

什麼是葡萄乾蜜處理法?


Photo credit by Daniel Reche@Pexels

想知道什麼是「葡萄乾蜜處理法」就得從「蜜處理法」說起。蜜處理法(Honey Processing) 又稱為半日曬自然乾燥處理法,這種處理法是把咖啡豆的外層的果皮與果肉分離,留下「果膠層」後進行曝曬。(果膠層顧名思義質地如膠,曝曬後融化再接觸空氣中的濕氣,就會變成像是蜜般黏稠,故稱為蜜處理法)

蜜處理法是眾多處理法中相對費工的一種,不僅需要掌握曝曬時機,過程中還需要不時翻攪防止發霉,皆考驗人工與技術。由於蜜處理法保留了果膠層的糖分和酸質,所以蜜處理咖啡豆喝起來的甜感和酸值會比較均衡,發酵氣息也會因果膠殘留多寡有所影響,果膠殘留越多,發酵程度越高。

對蜜處理有基礎認識之後,就可以來談談葡萄乾蜜處理法了!葡萄乾蜜處理法比一般蜜處理法多了一個步驟,會先將咖啡果實曬成葡萄乾的狀態再脱果皮進行蜜處理法發酵,也因為多了這一重手續,葡萄乾蜜處理法屬於「雙重發酵處理」,發酵氣息自然更濃郁一些。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葡萄乾蜜處理法酒感那麼鮮明的原因吧!(I Guess!!)

哥斯大黎加音樂家系列|貝多芬、莫札特、巴哈、蕭邦


Photo credit by cottonbro studio@Pexels

查到的資料說,蜜處理法早期是由哥斯大黎加開始的,因此似乎不難想見使用蜜處理法的哥斯大黎加音樂家系列有名了(?)

對於對咖啡豆沒有了解的一般大眾初次聽到「音樂家系列」應該都會一頭霧水吧!想著咖啡豆和這些音樂家到底有什麼關係。做了功課後才明白,原來是用音樂風格來比擬豆子風味給人的感受啊,不得不說創始人還挺有創意!不過這也是生活品味相互精通之處吧,品酒、品香、品咖啡、品音樂都是。

哥斯大黎加音樂家系列的共通點多使用葡萄乾蜜處理法來處理咖啡豆(除了貝多芬是特殊酵素處理外,不過我也有看到有葡萄乾蜜處理的貝多芬,這點我沒有理解得太清楚),因此這系列豆子喝起來都有著醇厚與強烈的香氣。

實際品飲這四支豆子,我個人的喜好是:莫札特>蕭邦>巴哈>貝多芬。平時我喜歡咖啡的風味是偏中焙,不習慣酸味太明亮的豆子,對於果香愛好大於花香,按照豆子的處理法特性也難怪我最不喜歡貝多芬啊!(貝多芬是水洗豆,風味較乾淨、酸感明顯)下方我會附上這四種音樂豆系列的介紹,還有我自己喝起來的評比,就給大家參考看看囉:

1. 哥斯大黎加 音樂家 莫札特|蜜處理 淺中焙



Photo credit by Alex Giroux@Pexels

我喝的「莫札特」是花蓮FLASH COFFEE 烘焙的,店家的風味描述是這麼寫的:「玫瑰花、草莓、小熊軟糖」。網路上多數關於莫札特的描述也是花香、莓果、李子(酸)、小熊軟糖(甜),保有花香與甜感,說是如同音樂神童莫札特的頑皮不掩蓋其華麗的古典樂才華。(我對古典樂沒有研究,就放上原意供大家參考啦!)

實際喝起來我覺得還滿喜歡的,如同店家分享的一樣是一支香甜滿滿的豆子,入口是草莓果香感,尾韻則是淡雅的玫瑰香氣,不像是典型咖啡喝到的味道,是非常高雅的風味。很難得不愛花香的我,也懂得欣賞~

2. 哥斯大黎加 音樂家 蕭邦|蜜處理 淺中焙


Photo credit by Engin Akyurt@Pexels

「蕭邦」這支我今天午後喝的(也是開文一直提到的),是台南「喝我咖啡」烘的豆。店家的風味描述寫道:「玫瑰蜜、蜜桃果乾、小紅莓汁、檸檬、熱帶水果酒、奶油核果佐楓糖」,光看就覺得也太豐富了吧!而網路上關於蕭邦的描述,有些人分享有藍莓與香瓜的風味,這點稍微有點出入,不過大致上也是以甜香與花香聞名,符合浪漫樂派蕭邦的人設。

一直以來我都是滿喜歡奶油堅果風味的中焙,所以有奶油蜂蜜香氣尾韻的蕭邦我也覺得不差,只是他的果酸真的偏明亮,我一開始有點被他的酸感與濃厚的發酵感嚇到,檸檬與莓果味滿明確的。

3. 哥斯大黎加 音樂家 巴哈|蜜處理 淺中焙


Photo credit by IG@emilyisme0113

這支巴哈一樣是在 FLASH COFFEE喝的,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音樂家系列,當時實在是太震驚了,怎麼有那麼像酒的咖啡!!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體驗,但比較喝不習慣。

店家在這支巴哈的描述寫的是:「酒香、萊姆酒、酒釀櫻桃」,連續三個關於酒的形容,就知道酒感到底多強烈了吧~看了網路介紹,據說巴哈是音樂家系列發酵強度最強的(難怪酒感明顯嗎?),風味包含草莓、黑莓、葡萄乾等水果香氣,中後段有著紅酒般的層次酒香,就像巴洛克音樂一樣奢華、細緻、有層次。(OK,可能喜歡紅酒的人會愛巴哈,但我顯然是不愛的那位)

4. 哥斯大黎加 音樂家 貝多芬|水洗 淺中焙

最後一個「貝多芬」,我也是喝FLASH COFFEE的豆,那時還不清楚自己喜歡的咖啡豆風味,從豆單上一口氣買挑了十幾種不同焙度與風味來嘗試,音樂家系列就是初次在這時喝到的。

店家描述貝多芬:「雞蛋花、可爾必思、麝香葡萄」,原本看到這形容以外我會愛,沒想到還是被強烈酸感給打敗。可能因為貝多芬是水洗的關係,對我來說這支的風味真的稍嫌單調(亦或是我喝不出來!)我覺得聞起來的花香比喝起來重,尾韻的麝香葡萄也是清淡掛,可能對於部分人來說會喜歡這樣清爽優雅的味道吧!

打完收工!!

一個下午跟著咖啡商標「卡內特 音樂家系列 蕭邦|哥斯大黎加 Tarrazu 葡萄乾蜜處理 黃卡杜艾」 往下查,找到原來這支豆是從哥斯大黎加 Tarrazu(塔拉蘇縣)卡內特莊園(Canet)產地而來,屬於黃卡杜艾種,卡杜艾是由波旁種後代卡杜拉(Caturra)和鐵比卡種後代蒙多諾沃所混種出來的品種,再延伸到音樂家系列、葡萄乾蜜處理法、果膠與發酵程度的關係。

一個名詞接著一個,就像拉出一串有趣的葡萄一樣!我不曾想過要成為厲害的咖啡專家,但真的很享受這樣一點一點認識的感覺呀。寫下小紀錄是給自己的筆記,也順道分享給和我一樣在咖啡研究之路上的你~

。推薦閱讀:3 本自學咖啡書籍推薦:從只會喝咖啡,進階成「微懂」咖啡之人

。推薦閱讀:採光明亮,友善一個人座位!必收藏的 9 間台北不限時咖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