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 2 個月日記:「焦慮是自由的暈眩」,但現在的不自由是來自於自由的選擇!


109/05/25|

如果用 emoji 來表示,我想離職後這一個月的心情是大概是呈現這樣的波動🤗🤔🤐🤨。不可否認,離職後的生活並不如曾經想像中的美好,但對於這樣的結果似乎也在預期中,因為曾專訪過許多位自由工作者,他們都說所謂的自由工作者,並不是全然的自由,而是必須掌握時間的自由度,安排和控制所有的工作時間。

離職後的生活是自己的

回想當初離職前的心情,自然很是激昂,興奮地期待迎來新生活,同時也收到來自各方的祝福和問候。「找到新工作了嗎?」、「接下來有什麼打算?」不知是心理作祟還是怎麼的,總覺得這樣的關心,除了真心祝福外,有很大一部分都還潛藏著其他想法。

圖片來源:Pinterest
有些是羨慕,羨慕別人能做到自己想做卻沒有勇氣付之實現的事;有些是觀望,觀望著如果換作是自己是否也能這樣做;有些是看輕,看輕眼前的人,欣慰在同樣的境遇下,自己成功存活下來了 。

曾經我也是懷著以上心態的其一份子,因此當如今自己成為了演出的主角,便深刻明白他人的耳語並不重要,無論如何是要為所做的決定負責,且這全新的開始必須一個人走。

解脫束縛過後的焦慮

圖片來源:Pinterest
我一直以來都對寫作存有熱誠,在媒體公司工作的這段日子,能夠透過擅長的事謀生是件游刃有餘的事沒錯。可是在認清了不喜歡自己的文字被稱斤論兩,也不想為了商業利益妥協立場後,便毅然決然選擇出走,因此經營自媒體成為我離職後設定的主要目標。

剛離職的那陣子,我每天早上最晚九點一定會清醒,沒有太好的睡眠品質。可能是過去的生理時鐘影響,也可能是自己給的心理壓力,我維持著和上班族一樣的作息,在家中一隅規劃了個工作區,時間到就上工,每天固定在 
IG 發一篇文,透過建立規矩來消除內心的不安,深怕任何的懈怠會導致無法完成當初離職前的期待。

大概這樣過了一個月,我卻覺得自己像被困住了!

自由往往伴隨著懷疑



一直到前陣子聽了 Before midnight 的一集 Podcast,這集的單元內容在討論「我們真的能擁有自由嗎?

在節目開始,兩位主持人先是談論著彼此生命經驗中感到自由的時刻,其中一位分享,他感到最自由的時候,是高中時翹課在補習班街閒晃的日子,另一位則說,是在去國外交換,沒有學校約束,能夠自由選擇要不要去上課,甚至是一早醒來可以毫無規劃地過一整天。或許完全不知道要做什麼,聽起來有點茫然、毫無目的但這不就是自由嗎?

而後兩人歸納出一個結論,那便是「自由不是純粹只有解脫的快樂,同時也伴隨著一些茫然和焦慮」,正如同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曾說的:「焦慮是自由的暈眩」。

聽到的當下,我的心情似乎擲地有聲地被打中了!沒錯,我對於離職的決定並不感到後悔,甚至感到解脫的快樂,可是同時在面對未來時,儘管心裡有個明確的方向,卻也因為望不到終點、不確定一直走是否就能抵達,內心仍有許多的不安,於是造就這陣子的不穩定。

越有方向絕對會越不自由

圖片來源:Pinterest
接著繼續聽節目後半段的討論,兩位主持人在抬槓著決定要做 Podcast 這件事,為了每週產出內容,每週五他們必須固定見面,花上 2 個小時來錄製節目,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不自由的限制。

然而,聊著聊著其中一位提出,其實在做選擇的當下就是一種自由意志的展現,這個選擇就像一個翹翹板一樣,當你越有目標的時候,越會感到不自由,但同時能夠獲得一些別的成就,這就是一種自由的交換,或者是犧牲自由的代價。

若拿實例說明,就像是這兩位主持人因為選擇推出 Podcast 節目,而必須犧牲每週一段時間的自由,不過相反地,他們可以獲得完成理想的成就感、觀眾的回饋等等,因此並不會感到被束縛的不快樂。

聽完了整集的分享,我覺得心中的困惑總算被梳理開來了。我之所以會感到不自由,正是因為我選擇離職,轉而經營自媒體的這條路,有著想實踐的目標,所以勢必得付出一些相對應的捨棄。

離職後兩個月,偶爾我仍然會陷入間歇性的低潮,但能夠繼續寫著喜歡的文字,能夠選擇想分享的內容,我還是感到很滿意且知足。

。推薦閱讀:如何面對人生低潮期?當莫名的低潮來敲門時,請打開為自己準備的那把傘!


。推薦閱讀:Podcast推薦:先了解潛意識再解夢,說不定就能讀懂來自夢境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