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美味是與你一起共進晚餐:「相愛食時」,那些讓食物變好吃的瞬間

108/11/16|

食物是無國界的共通語言,也是體驗異國文化中最基礎的入門方式,曾訪問過心理師分享,當不知道該跟對方聊什麼時,搬出「食物經」包準沒錯,不僅是個安全的話題,還能夠瞬間找到共鳴與對方拉近距離。若要仔細端倪細節,也可以從食物中發現小至家庭、大到整個民族的生活習慣與歷史軌跡。

記憶中的家常美味




每道菜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中都有著專屬的味道,甜了一點或鹹了一些、南部粽或北部粽,無關乎道地不道地的問題,而是源自於「從小媽媽這樣煮」,久了味蕾也成了敏銳的指南針,只要嚐到熟悉的味道就像回到家一樣。這種簡單的美味,有時勝過昂貴的高級大餐!

異國遊子復刻的家鄉味




有時候是這樣的,當取之不易時,便會加倍珍惜,如同在家天天都能嚐到的中華料理,搬到其他國家時,反而成了異國遊子最愛的那道菜。想吃餃子,得從擀皮開始著手準備,懷念熱呼呼的火鍋,得從台灣千里迢迢帶瓶牛頭牌沙茶醬,才能煮出經典好滋味。於是出國唸書一趟,回來人人都成了料理高手,練就「為了吃到家鄉味」而培養出的好廚藝。

與你一起共進的幸福氛圍




飲食其實是份多元的五感品嚐經驗,關乎視覺、嗅覺、味覺,還有任何當下的情景,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即便我們回到相同的餐廳、點上同一道菜,大口咬下卻發現一切都變了。可能不是餐點變得不再可口,只是味蕾自動將美味和當時的時空產生連結,原來想念的從來不是食物本身,是當時當刻與你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

大家一起分食的親暱感




此外,當大家一起共進大餐時,通常遠比一個人孤獨品嚐來得幸福。畢竟能夠共享食物與分食本身,就是一種親暱和示愛的表現。尤其是像年節大團圓的慶祝場合,十個人、數十道菜,擠在同一張大圓桌上,互相挾菜與舉杯慶祝,餐點的滋味早已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能與愛的人一起好好吃頓飯啊!

隨著年紀增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忙碌人生要過,撇除固定的節日,能夠三不五時相聚,坐下來與親朋好友聊聊生活的機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在臉書上的互道生日快樂,和在Instagram 上透過限時動態關注留言。

可是,誰說見面吃飯一定要有特別的日子呢?有事沒事,都趁著還有機會的時候珍惜那些「相愛食時」吧!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意外何時來臨。

圖片來源:Instagram@guanyuvlmf << 喜歡「相愛食時」系列照片的話,可以去追蹤這個帳號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