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4.13|在台南打工換宿一個月期間,我認識了「謝謝身體」的桃子老師(以下簡稱阿桃)。謝謝身體是一間提供多種療癒的工作室,位在赤崁樓附近的頂樓公寓,使用大量綠意植栽佈置,遠眺能看見古蹟赤崁樓。
在這裡除了瑜伽教學之外,阿桃和先生阿水還提供頌缽聲音療癒、Access Bars 能量點療等服務,透過自身的專業為他人帶來迷幻放鬆的全新感受!以下是我在採訪後的個人主觀筆記:
1. 面對低潮時的應對方法
每次在採訪身心靈療癒工作者時,我總會特別在訪綱列上這題。我相信身處這世上的每個人都一定或多或少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用什麼樣的角度和心態去看待就是各自的本事了,因此總覺得能夠沉穩面對自己低潮的人很厲害呀!
謝謝身體的主理人阿桃從 19 歲就到台北擔任知名時尚雜誌的場景設計,當時涉世未深的她第一份工作就接觸金字塔頂端的人,迫使她頂著壓力快速成長,後來輾轉又換了幾份工作,最後接觸瑜伽,成為一名瑜伽老師。沒想到才剛裝潢好教室準備開課,卻隨即發現空間被其他人挪用,還盜用名義招生,之後輾轉經歷一翻努力才有了現在的「謝謝身體」工作室。
聽完這近乎八點檔戲劇的人生經驗,我問阿桃,她是怎麼走過來沒有被擊倒的?
她回答我:「看見自己的恐懼」,每當情緒處在低谷時,她便會向內詢問:「自己害怕的是什麼?恐懼的是什麼?擔心的是什麼?」後來,她發現其實不該把侷限在瑜伽老師、頌缽療癒師等框架下的職業,想想看一個瑜伽老師失去了生財工具的教室,當然會感到心慌。但如果跳脫這個思維,誰說瑜伽老師只能在教室教課?
轉念後,阿桃把她自己的身分定位在「藝術家」,別人能效仿的是實質的形體,但模仿不來的是個人風格和那些源源不盡的創意。既然不論處在哪裡,她都能重新再創造出新的東西,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好害怕和過不去的。
2. 隨心不同切換不同角色
目前阿桃除了瑜伽教學之外,也身兼瑜伽服裝&用品設計師、頌缽療癒師和室內軟裝設計師,擁有多重身分的她相當享受這樣的斜槓生活。
她分享,在最一開始她只教瑜伽的時候,有陣子她感到很焦慮,覺得一定要靠瑜伽賺進很多收入才能夠維持生計,但後來發現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教學的目的和初衷就很容易變調。於是她開始轉而同步經營其他專業,分散收入來源的同時,也讓自己可以持續對喜愛的事保持熱度。(畢竟再喜歡的事,只要一直做一定還是會感到倦怠)
我問她,這樣的生活不會很忙很累嗎?
她答,其實就像是我們使用社群軟體一樣,一個人可能擁有很多不同的帳號,當登出進入另一個身分時,就會抽離原本的角色,專注在眼前的事物上,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種休息的方式,有時反而還能從多元的刺激中找到更多的靈感!
3.財富自由的重新詮釋
延續上題,我和阿桃聊到了關於收入和財富自由相關的話題,她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前陣子因為看了一些理財相關的內容,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該怎麼創造「被動收入」才能達到財富自由,但始終沒有找到很有力的頭緒。
阿桃向我分享,她覺得所謂財富自由,並不是賺了錢後買很多房地產、股票、外幣等投資標的,這樣同等於再次陷入不斷賺錢、不斷消費的資本主義之中。對她而言,財富自由的定義應該是指她所做的每一件自己喜歡的事,都能為她帶來財富,這樣才能達到身心真的自由也擁有財富。
我認為「做喜歡的事」是阿桃這番話的核心,也是我最想前往的方向,我嚮往的財富自由並不是我什麼都不用做就很有錢,而是我能不需要煩惱金錢也可以做我想做的事!同時我也非常認同阿桃說的「錢會喜歡開心的人」,有時候你只要好好去做一件事,宇宙就會回過頭來幫助你,而唯有當你快樂的時候,金錢也才會找上你!
所以阿,就只管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吧~
4. 真的喜歡正在做的事嗎?
我覺得把自己的興趣作為工作的人,一陣子一陣子都會感到迷惘,不清楚自己是否還對這件事抱有熱忱,甚至容易質疑當前的選擇。自從離開公司體系,開始轉職為自由文字工作者時,我便時常陷入這個無解的漩渦,因為是唯一的收入來源,所以我必須不停地書寫、不停地接案才有可能收支平衡。和阿桃專訪的過程中,我想她給了我答案。
我問她是否對目前的生活感到滿意,她說現況是的,雖然參加市集、舉辦活動很辛苦,但她在每一次結束之後,都會問自己:「開心嗎?這是內心想做的事嗎?在做這件事時有沒有得到興奮的感覺?在做完之後,是會感到很消耗能量?還是仍然有精力跟朋友分享?」
如果答案都是正面的,有確定自己是開心的話,那就好!
5. 把特質放在對的地方上
我覺得這次專訪阿桃,就像是我內心告解的解惑之行,我把很多我困擾的事都拋出去發問,而阿桃給的回答都正好是我需要的。
我又問阿桃,難道都不會有消極、負面、想耍廢的時候嗎?像我很常什麼也沒做的時候,就會感到濃濃的罪惡感。想當然爾,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我其實也不確定問這問題的我,究竟是想獲得怎麼樣的答案,但阿桃的回答讓我有了新的觀點。
阿桃說,當清楚自己擁有某項不可抹滅的人格特質時,就想辦法找到與之共存的方法,把這項特質應用在對的地方。比方說她個性容易衝動,放在人際相處上的時候,就是項扣分的缺點,但如果放在工作上的行動力,就可能成為加分的助力。換句話說,如果我的特質中擁有較慵懶的部分,拿來影響工作效率當然是不好的,但或許我可以把它變成一種寫作風格或是經營一間令人放鬆的咖啡廳,都是一種加乘的方法!
是呀~特質本身並無所謂的好或壞,我們應該學會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擁有什麼樣的特質,這樣就能夠學習和掌握要把它放在哪一個位置。
後記
在專訪中,阿桃曾和我提到每次出攤市集或是到咖啡廳舉行一對一頌缽療癒體驗,她幾乎都是採「費用隨喜」的方式進行,原因在於不是想要賺那三、五百元,而是希望讓行動成為一個契機,期待透過善的流動,讓彼此的生命產生有意義的碰撞,或許就能帶來一些改變。
部分圖片提供:阿桃 ( IG@imrabb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