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推薦:死刑的存廢與否?能為行為負責,前提是「一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110.08.22|

你可曾想過刑法與民法中的「行為能力」指的是什麼?成年的意味,除了可以考取駕照、結婚之外,還包含了哪些?

前幾天的新聞轟轟烈烈,每當發生重大案件,涉及死刑存廢時,家中的晚飯餐桌就會充滿熱議。新聞過於片面且聳動的下標,總影響著社會輿論的運行,這部分一直令我很反感。我想說的是評論是每個人的自由,但在發表言行之前,多了解一點事實和背後的緣故是必要的!
我自認為自己對於這方面的知識過於淺薄,因此每當看到攸關死刑議題的討論時,我總會點進去看,聽聽不同意見對於此事的看法,同時也釐清自己內心所認同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很認同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在這集 Podcast 中提到的概念,如果這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錯誤的,那麼你拿著這點去懲罰他,並不會有任何的效果。

就好像是對著還不懂事,仍在牙牙學語的寶寶說教一樣,他根本不清楚自己做了什麼,你怎麼能期望他聽進去你的責罵,並且下次不再犯呢?



想要要求一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他至少要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適的,否則這樣的處罰一點也沒有意義,更無助於事!

況且「為行為負責」並不是只有法律的制裁才叫負責,就像這次的弒母案,若是真照著二審判定無罪,他同樣需要責付衛生局,針對毒癮的情況做後續的追蹤與處置,某種程度上他之後所需過的生活,也算是種負責。

另外,在 Podcast 中還有提到:「無罪並不等於沒有錯!」我很是認同啊~~~~同場加映底下這一集,大家一起來深思這個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