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5/21|
如果說日子已經夠無聊了,那生活的樂趣勢必得自己創造。《造日子》就是本這麼樣的書。
這是作家畢飛宇的第一本散文集,裡頭記錄了他小時候的農村生活,包含食衣住行、玩過的東西、對動物們的小小想法,還有觀察著手藝人師傅等那些過去的童年情境。當他回過頭來檢視過去的那些日子,從前的不明究理也都逐一梳理開來,因為那是一個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
畢飛宇的童年記憶,是從漂泊的遷徙開始的,一家時常從這個莊搬到那個村,接著再搬到這個鎮、那個縣,沒有明確的「家鄉」,每搬一次家,就將他生活連根拔起一次,沒了交好的鄰居玩伴,也沒了家門外熟悉的田園遊樂場。過去的往事全都被切開,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地方。
做孩子最快樂的事,就是今天的苦,明天就忘,就算真的苦,也總能夠從中找到快樂。身居廟堂、草房子,各種麥地、稻田、鳥類、昆蟲是畢飛宇的日常。他們這些鄉下長大的孩子總能從桑樹、鳥窩、天上的雲和蒲葦棒中找到遊玩的樂趣。
就舉「玉米桿」為例,沒有長出玉米的玉米桿,所有的養料和糖分皆會跑到玉米桿上,因此村裡的小孩將它視作甘蔗,一個傳一個,全都手持鐮刀,溜進了玉米田中。然而闊大的玉米葉,雖然軟綿綿的,卻也鋒利,一不留意皮膚就會被劃破流血。
也從看似平凡的生活小事,長出了未來的處世原則,比方說從母親在意的褲子補丁上明白,做人最重要的事體面,因為體面是受人尊重的前提。又從那些手藝人的身上,懂得了「臨淵羨魚」的道理,也是我全書中最喜歡的句子。
是啊~如果你不先羨慕魚,又怎麼在心中激起浪花,而成為嚮往的那條魚呢?這也是為什麼我熱愛採訪的緣故。在每一次的採訪中,我總獲得新的眼界,那便是我努力想前往的方向!
再分享其中一篇我很喜歡的章節,是第一篇第四章的〈水上行路〉:
這裡的「行」指的是行船,畢飛宇從很小的時候就已學會撐船這項技能,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無師自通。他觀察到,不會撐船的人通常都有一個習慣,在還沒有掌握方法之前,一上來就發力,導致船在原地打圈,人在原地大喘氣。事實上,好的學習應該是先學會控制好力氣,接著把全身的感受調動起來,找到一種頻率感覺後,再全力以赴。
關於右派,雖然從前在教科書上看過不少介紹,但怎麼樣都沒比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說法來得清楚。在書中畢飛宇是這樣描述的:「簡單地說一說一九五七年,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年份,——你得時刻留意你的說話。如果有一句話沒有說好,或者說,你有一句話讓領導的不高興,那你就麻煩了,你會成為『壞人』。......『右派』就這樣成了嶄新的、具有里程碑的『新概念壞人』」。
在書中,畢飛宇曾寫道:「是語言把世界撐開的」,而我認為「是書本把眼界擴大的」,《造日子》這本是記錄了他成長經歷的散文,也是一本記錄了那個年代的民間史,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他的所看所想,演繹當時農村人民的生活。
「鄉村和城市最大的區別,在於城裡頭得時間不夠用,鄉下的時間用不完。」在看書時,我一直覺得很新奇,從小生長在城市的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日子,透過畢飛宇生動的文字敘述,好像帶我進入了那場景。忍不住想著,時至今日,就算是住在鄉下,也恐怕難有同樣的感受吧!
除了有趣的童年生活記事外,我還很喜歡這本書夾雜著敘事和哲理,卻完全不會給人說教感覺的寫法,通篇內容不直言批評,而是回歸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就像是你我可能會寫出的日記一樣,沒有刻意想傳達什麼,單純記錄罷了。
不過我必須要承認,我在第一次讀《造日子》的時候,並不太感興趣,直到最近重新拾起,不帶預設立場,也沒有任何目的,反倒能夠進入作者筆下建立的時空,靜下來從本來無感的橋段中找到感受和樂趣,我想這樣的我,也算是在造日子吧!
🔺推薦給:
1. 喜歡了解不同文化風情、時空背景的人
2. 和我一樣生長在城市,好奇農村小孩日常的人
3. 有一段空閒時間,不知道該看什麼種類書籍的人
🔺推薦閱讀時段:安靜的上午清晨
這是作家畢飛宇的第一本散文集,裡頭記錄了他小時候的農村生活,包含食衣住行、玩過的東西、對動物們的小小想法,還有觀察著手藝人師傅等那些過去的童年情境。當他回過頭來檢視過去的那些日子,從前的不明究理也都逐一梳理開來,因為那是一個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
《造日子》的時空背景
畢飛宇的童年記憶,是從漂泊的遷徙開始的,一家時常從這個莊搬到那個村,接著再搬到這個鎮、那個縣,沒有明確的「家鄉」,每搬一次家,就將他生活連根拔起一次,沒了交好的鄰居玩伴,也沒了家門外熟悉的田園遊樂場。過去的往事全都被切開,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地方。
P.8 孩子的直覺是驚人的,——我們來到這裡,不會是一件光彩的事;孩子的世故也是驚人的,——父母親一直不肯說的事,你就永遠也不要去問。
白日夢有多美,生活就可以有多美
做孩子最快樂的事,就是今天的苦,明天就忘,就算真的苦,也總能夠從中找到快樂。身居廟堂、草房子,各種麥地、稻田、鳥類、昆蟲是畢飛宇的日常。他們這些鄉下長大的孩子總能從桑樹、鳥窩、天上的雲和蒲葦棒中找到遊玩的樂趣。
就舉「玉米桿」為例,沒有長出玉米的玉米桿,所有的養料和糖分皆會跑到玉米桿上,因此村裡的小孩將它視作甘蔗,一個傳一個,全都手持鐮刀,溜進了玉米田中。然而闊大的玉米葉,雖然軟綿綿的,卻也鋒利,一不留意皮膚就會被劃破流血。
P.33 我們哪裡還是「偷甘蔗」的饞鬼,我們簡直是浴血奮戰的敵後武工隊。我們在偵查,在逼近日本鬼子的炮樓,膽大、心細,懷揣著渴望解饞的神聖使命。只要還沒有結出玉米,玉米桿就是日本鬼子。砍,砍嘍。
生得平淡無味,有時候是因為缺少發現
也從看似平凡的生活小事,長出了未來的處世原則,比方說從母親在意的褲子補丁上明白,做人最重要的事體面,因為體面是受人尊重的前提。又從那些手藝人的身上,懂得了「臨淵羨魚」的道理,也是我全書中最喜歡的句子。
P.128:「『了解生活』是要從瞭解他人開始,他人是一個浩瀚的、無邊的世界……。『退而結網』固然重要,『臨淵羨魚』也一樣重要,不是嗎?做一個『臨淵羨魚』的人吧,我保證你的內心會湧起數不清的浪花。
是啊~如果你不先羨慕魚,又怎麼在心中激起浪花,而成為嚮往的那條魚呢?這也是為什麼我熱愛採訪的緣故。在每一次的採訪中,我總獲得新的眼界,那便是我努力想前往的方向!
再分享其中一篇我很喜歡的章節,是第一篇第四章的〈水上行路〉:
這裡的「行」指的是行船,畢飛宇從很小的時候就已學會撐船這項技能,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無師自通。他觀察到,不會撐船的人通常都有一個習慣,在還沒有掌握方法之前,一上來就發力,導致船在原地打圈,人在原地大喘氣。事實上,好的學習應該是先學會控制好力氣,接著把全身的感受調動起來,找到一種頻率感覺後,再全力以赴。
P.64 以我撐船的經驗來看,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得多。過分的「努力」會阻塞你的「感受」。畢飛宇還分享,他曾一個人把一條裝滿稻穀的水泥船,從很遠的地方撐回穀場。並不是因為他力氣很大,而是因為把握住慣性的動力,如同鐵達尼號之所以停火之後,還能撞上冰山的緣故一樣,只要持續累積成巨大的慣性,那麼便只需要加上一點點的力量,就能使之維持前行。但重點是,不能停下,因為只要一停下就無能為力了!
關於右派,雖然從前在教科書上看過不少介紹,但怎麼樣都沒比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說法來得清楚。在書中畢飛宇是這樣描述的:「簡單地說一說一九五七年,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年份,——你得時刻留意你的說話。如果有一句話沒有說好,或者說,你有一句話讓領導的不高興,那你就麻煩了,你會成為『壞人』。......『右派』就這樣成了嶄新的、具有里程碑的『新概念壞人』」。
在當時是所謂的「站隊政治」,不是站在左邊,就得站在右邊,沒有中間地帶,於是在那年,畢飛宇的父親也成了人人口中的右派,在文革期間的閒暇自習起了數學和理化,熱愛的人文與社會倒成了心底一生的痛。
P.58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文革」就是武鬥,「文革」就是打砸槍,沒錯。可是,相對於漫長的政治活動,武鬥和打砸槍畢竟是短暫的,比武鬥和打砸槍更加令人恐懼的是對人的「廢棄」,廢棄,懂得吧,你就像一具無人認領的屍體,永遠被撂在那兒了。
看完《造日子》觀後感
在書中,畢飛宇曾寫道:「是語言把世界撐開的」,而我認為「是書本把眼界擴大的」,《造日子》這本是記錄了他成長經歷的散文,也是一本記錄了那個年代的民間史,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他的所看所想,演繹當時農村人民的生活。
「鄉村和城市最大的區別,在於城裡頭得時間不夠用,鄉下的時間用不完。」在看書時,我一直覺得很新奇,從小生長在城市的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日子,透過畢飛宇生動的文字敘述,好像帶我進入了那場景。忍不住想著,時至今日,就算是住在鄉下,也恐怕難有同樣的感受吧!
除了有趣的童年生活記事外,我還很喜歡這本書夾雜著敘事和哲理,卻完全不會給人說教感覺的寫法,通篇內容不直言批評,而是回歸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就像是你我可能會寫出的日記一樣,沒有刻意想傳達什麼,單純記錄罷了。
不過我必須要承認,我在第一次讀《造日子》的時候,並不太感興趣,直到最近重新拾起,不帶預設立場,也沒有任何目的,反倒能夠進入作者筆下建立的時空,靜下來從本來無感的橋段中找到感受和樂趣,我想這樣的我,也算是在造日子吧!
🔺《造日子》購書連結:請點此
🔺推薦給:
1. 喜歡了解不同文化風情、時空背景的人
2. 和我一樣生長在城市,好奇農村小孩日常的人
3. 有一段空閒時間,不知道該看什麼種類書籍的人
🔺推薦閱讀時段:安靜的上午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