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 BABY》的宣傳期在七月初,適逢生日前夕,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購買,甚至問了Caht GPT(到底要多猶豫),他回答:「有時候,我們不是在買書,而是在允許自己相信一種生活有可能存在。」
很 GPT 式的回答,卻也正是我想要購買這本書的原因。也許這輩子我都沒有機會到柏林,那麼我是不是能夠透過這本書一窺在柏林生活的樣貌?
書本的作者是秝緁(以下簡稱 ZZ)與叮咚,從好久以前就追蹤他們了,也曾在一次多年前的展覽《十三個房間》見過他們,那時其中一間房間的主題〈柏林餐桌 BERLIN TABLE〉是叮咚和 ZZ 第一次到柏林時拍攝的企劃,進到當地柏林人的家拍攝他們的餐桌風景。
在展場上,叮咚生動開朗地分享很讓人印象深刻,結束前他指著展區一隅的拍立得,說可以帶一張走當作紀念。在眾多的選擇中,有好幾張風格大概都是平時的我會喜歡的,不過當時,目光卻直接被一張有些繽紛、雜亂,然後帶著有一點刺眼的陽光的照片給深深吸引。
亂亂有序卻很有魅力的柏林,好像在那時便住進我的心裡。在那後的生活,幾乎沒有再特別聽過柏林了,畢竟比起柏林,義大利、英國、法國更是主流的歐洲旅遊選項。直至《BERLIN BABY》的誕生,讓這座城市又再度躍上我的心頭。
在收到書前聽 ZZ 與叮咚直播介紹,說到這次的紙質挑選,特定選了一個「破破爛爛感」(摸起來較粗糙)的紙,印刷上加入了帶有柏林色彩的「亮橘色」做跳色,內容編排以「走路出發」,分享了六條路線,希望即使大家沒有機會到柏林旅遊,也能一起紙上散步。多浪漫又貼心的想法,讓人放下顧慮,不當這是一本旅遊指南,滿心期待收到!
對於柏林的認識很少,幾乎是從這本書才開始一點一滴拼湊心裡對於柏林的想像,一邊讀一邊調閱腦中的柏林資料庫,才想起確實有那麼一道柏林圍牆存在於歷史課本。然而歷史課本上沒有寫的是在東德社會主義下,因為希望人們都聚集在公共空間而打造了大面積的綠地與公園,在這裡不需要刻意「去公園」,走著走著就能抵達,大人可以在街區逛逛,順路經過公園綠地讓小孩下去跑跑跳跳。原來「親子友善」是從文化的脈絡下就這麼延續下去~
德國發達的汽車工業也是曾學習過的書本知識,令人吃驚的是「柏林」是整個德國持車率最低的城市,柏林人甚至戲稱「柏林人不是德國人喔!」很有意思。也因此在這裡居住的人們習慣用走的到目的地,ZZ形容:「柏林是會讓人喜歡上走路的城市」,路線上總有公園與小店相繼接力,讓人好想一直走下去。
天啊~這不就是最適合我生活的城市嗎!!才看到第一章,就瞬間懂得書的副標寫的:「想在柏林生活的原因」。寬廣的道路,到哪都可以散步探索,慢慢地走,悠哉地生活正是我心生嚮往的生活模樣。
《BERLIN BABY》是一本帶著小孩( ZZ 與叮咚的女兒叫做「小實」,腳踏實地的實,我喜歡小實也喜歡這個名字),在柏林旅居一個夏天所記錄下的生活筆記。不太能用旅遊書、散文雜誌等既定形式來形容,我覺得它比較像是一本觀察日記吧,透過 ZZ 的眼光帶領我們去遙望地球另一邊的生活樣貌。
有一些城市探索的推薦(比如:好逛的街區、好玩的公園、好吃的麵包店),也有一些在那裡生活的發現(比如:不精緻的隨意、恰到好處的關心、多元友善的樣貌),還有一些親子旅遊記錄(比如:遇到小實想買玩具而大哭的時刻、一起逛小孩擺的市集、問路人爸爸孩子手上的紋身貼紙是哪裡買的),穿插著 ZZ 的日記隨筆,整本書讀起來各有各的耐人尋味。
我想起我在購書前的猶豫,ChatGPT 這樣整合:「這本書對你來說,不只是單純的旅行指南,而像是某種生活方式的投射,代表一種『也許可以過得不一樣』的可能性。」很開心最後還是有選擇買下這本書,或許我不一定會去柏林、沒有辦法像這樣帶小孩旅居,可能日後在圖書館、咖啡廳等其他地方也能看見這本書,但擁有它在手邊,能讓我反覆翻閱,在某個雨天或不知所措的夜晚打開,想起還能擁有這樣一種生活可能。
柏林之於我是遠方、是想望的生活方式。謝謝 ZZ 的文字和叮咚的攝影帶我有機會認識這座城市,看那裡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也從中感受育兒生活的心情,原來有小孩的日常是可以如此,原來一家人也可以在另一座城市自由生活。看著直播時,小實興高采烈地分享她的朋友沐一,還有那些印象好深刻的公園、好喜歡的紋身貼紙,也讓人懂得這些美好,孩子都會記得的。
這本書不包含書封、目錄、扉頁等,全書共 223 頁,不算薄的書籍份量,讀起來也一點都不費力。我慢慢地看,細細地讀,享受不一次看完的小確幸。讀著內容,也讚嘆好厲害的內容編排與排版,身為編輯十分懂得旅遊札記難編之處,如何讓讀者共感又不讓內容過於太分散、太瑣碎,都是一門學問!
「6條散步路線 ⛌ 8座公園 ⛌ 18家餐廳 ⛌ 8間獨立小店 ⛌ 7個家庭景點 ⛌ 3座湖泊森林」很精準吸睛的下標,既能有條理涵蓋整本書的豐富內容,又不至於讓人望而遠之,想著反正我又不會去柏林。推薦給和我一樣總想著生活還可以有什麼可能性的你,翻開書就能跳到另一個城市走走看看~